通信界訊 7月24日,《重慶市以場景驅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(2023—2025年)》印發。
發展目標
到2025年,基本形成多維度、多層次、多元化的人工智能場景創新體系,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加速發展,人工智能發展整體邁上新臺階,成功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。
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加速涌現。加強應用場景供需對接,向社會公開征集一批、發布一批、推廣一批人工智能重點應用場景清單,打造10個標桿場景項目。
人工智能創新能力顯著增強。成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,新增一批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重點項目,在重點領域、典型場景形成100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品。
人工智能產業能級快速躍升。培育10家億級以上人工智能龍頭企業,集聚100家人工智能規模以上企業、1000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,建成3—5個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。
重點場景布局(部分)
圍繞制造業智能化升級布局重大場景。加快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,在離散型制造業領域打造機器視覺工業檢測、智能決策、供應鏈協同管理等應用場景,在流程型制造業領域布局能耗監測與優化、智能低碳環保、設備健康管理等應用場景。發展智能家居、服務機器人、增強現實/虛擬現實(AR/VR)設備等智能終端產品,提升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能級。
圍繞重大項目重大活動布局重大場景。支持兩江新區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、禮嘉悅來智慧園等項目建設,拓展“住業游樂購”智慧應用場景。支持西部(重慶)科學城建設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區。支持廣陽灣智創生態城打造智慧生態、智慧建造等場景。持續推進智慧園區建設,拓展園區運行監測、數字地圖、產業鏈協作等場景。依托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等重大活動,打造嘉賓無感通行、智慧安保、沉浸式虛擬展館等場景。
圍繞未來新賽道發展布局重大場景。加快布局元宇宙,培育數字孿生工廠、虛擬人、元旅游、非同質化代幣(NFT)與數字藏品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。推進腦與智能科學中心等平臺建設,推動類腦智能同汽車、可穿戴設備、裝備制造、生物醫藥等產業融合發展,探索自動駕駛、類腦智能機器人等場景。推動衛星互聯網在精準農業、自動駕駛、地下管網等領域的場景應用。支持“零信任”、云網融合等新技術、新產品、新業態發展,推動未來網絡在AR/VR、遠程醫療、智能電網等應用場景布局。推進量子可信云、量子通信器件聯合實驗室等平臺建設,參與量子保密通信干線建設,推動量子信息技術在電子政務、金融科技、工業互聯網等領域開展應用試點。
重點任務(部分)
加快場景算力基礎設施建設。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建設,鼓勵算力服務企業建立專業的運營團隊,按需提供模型訓練、應用推理、算法調優等服務,促進算力資源應用推廣。推動云邊一體布局、算力自由調配的新型云計算和邊緣計算平臺發展,構建云網融合的新型算力設施。引導企業優先使用本地算力資源,推動本地算力設施演進升級。
推進人工智能算法創新研究。加快大數據智能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項目建設,充分發揮重慶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等平臺優勢,努力突破圖像認知計算、視聽覺感知計算、腦機協同等關鍵技術。鼓勵科研機構、龍頭企業積極爭取參與大模型旗艦項目,推進AI大模型技術攻關。引導算法企業開展跨行業跨領域創新合作,推進算法在各行業領域的融合創新,打造一批算法轉化示范項目。
集聚人工智能場景數據資源。深入推進公共數據開放,按需為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提供數據開放服務。依托西部數據交易中心,面向智能制造、智能網聯汽車等場景,加快推動數據資源交易流通。支持數據清洗標注服務發展,培育一批數據商和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,培育壯大數據服務產業,提升數據資源供給能力。
加快人工智能優質企業招引。依托本地場景資源優勢,積極引進國內外人工智能領軍企業、知名企業。重點瞄準開發框架、機器學習等關鍵技術領域,引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型企業。鼓勵龍頭企業在渝建設人工智能開放平臺,開放人工智能算法框架等創新資源,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。
強化人工智能重點企業培育。推動重慶優勢企業整合資源,轉型升級為制造業數字化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,參與制造企業人工智能應用部署,帶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。支持人工智能企業參與城市場景與產業場景建設,開展產品研發與集成驗證,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、“小巨人”企業。支持企業聯合高校、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,聚焦重點行業領域的典型應用場景,加快推進人工智能關鍵技術攻關和落地應用。支持有條件的中小企業通過并購重組、資本運作等方式做大做強,培育一批上市企業。支持人工智能孵化器、加速器等創新創業平臺建設,加強創新企業和創新團隊孵化培育。
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。支持建立“頭部科技大廠算力/模型資源供給、初創企業模型初耕、中小企業特定應用切入”的創新聯合體,面向制造業、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領域,共同推進國產AI大模型技術研發和應用落地。圍繞AI大模型、AI開發框架及工具體系等方向,建設人工智能開源社區,實施一批開源項目,打造人工智能開源開放生態。推動深度學習計算服務平臺、測試認證平臺、行業解決方案孵化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,降低人工智能企業創新成本。
著力突破人工智能軟件。鼓勵企業、高校、科研院所加強人工智能協同認知智能基礎理論、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等研究。實施人工智能軟件“揭榜掛帥”,推進自主的人工智能框架、算子等根技術和AIGC(AI Generated Content)等關鍵技術研發。瞄準智能網聯汽車領域,加快培育智能座艙、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軟件。圍繞智慧政務、智慧教育、智慧醫療等領域,著力研發一批人工智能軟件產品。發布人工智能重點產品目錄,培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“拳頭”產品。
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硬件。鼓勵企業、高校、科研院所加強神經網絡處理器芯片、圖像處理芯片、語音處理芯片等研發和場景應用,促進高端智能芯片發展。聚焦智能制造、智能網聯汽車、智慧交通等應用場景,推進圖像傳感器、慣性傳感器、超聲波雷達、導航定位雷達等智能傳感器研發,提升本地智能傳感器供給能力。
推動軟硬件一體化發展。圍繞重點行業領域的典型應用場景,建設人工智能軟硬件適配中心,提升產品研發、集成驗證等公共服務能力,開展軟件、硬件、應用和服務一體化適配。圍繞人工智能芯片、計算框架、算子庫等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(以下簡稱信創)核心領域,加快重慶信創適配測試中心、適配攻關聯合實驗室建設,推動信創環境下人工智能軟硬件產品一體化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