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CFP供圖
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務長約翰·奎爾奇的分析一針見血:“華為和中興代表了新的時代:一個第三世界的國家生產著第一世界的高科技。美國的公司從內心覺得很難適應這一點。”
華為和中興,兩家最優秀的中國電信設備供應商,再度被擋在美國市場大門之外。這不是第一次,也絕不是最后一次。
因為正趕上美國大選,驢和象互相吐口水,美國的輿論環境令人掩鼻。這一次,華為和中興被搞得灰頭土臉。他們在美國國會的聽政會上舉起手掌,宣誓自己合法誠信經營,之后,就被戴上了“有可能是間諜”的大帽子。
美國拒絕的理由很荒唐,連英國的《金融時報》都看不過去。他們批評說,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要求禁止華為和中興獲得美國的合同,或者并購美國的公司,“這是過去的思維”,把電信業當作國防業加以保護,“這是20年前的事,現在應是做生意的時候”。
美國的經濟政策慣于說一套、做一套,這也不是第一次了,當然更不會是最后一次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務長約翰·奎爾奇的分析一針見血:“華為和中興代表了新的時代:一個第三世界的國家生產著第一世界的高科技。美國的公司從內心覺得很難適應這一點。”
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的看法更專業。作為早期聯想公司的創辦人之一,他懂得世界電信產業對核心技術爭奪的殘酷性。比如,美國曾以安全為由,不許涉密部門采購聯想的個人電腦,而事實上,聯想電腦的軟件和芯片等核心技術都是美國的。
實際上,華為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額僅占其總銷售額的1%,中興公司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在其國際業務中的比例,也微乎其微。相反,美國的電信設備巨頭思科公司,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要占其總銷售額的16%。
顯然,考慮到中國個人電腦市場完全被微軟和英特爾的技術所壟斷,應該擔心國家安全受威脅的,恰恰應該是中國。可我們從未聽說比爾·蓋茨或者錢伯斯們,被要求到中國人大的聽證會上為自己的產品安全性尋求辯解。
新世紀以來,為了促進經濟全球化,美國經常把“違反自由貿易”的帽子戴在別人頭上。但正是他們施行著貨真價實的“貿易保護主義”。如果有人在美國成立一個“豬八戒黨”,來競選總統,估計支持率會很高——他們倒打一耙的本事總是很高的。
類似的無端理由還包括,美國指責華為公司有“軍方背景”。其實美國波音公司最初正是靠軍事訂單發的家,至今五角大樓仍是其重要客戶。至于華為老總任正非的退伍軍人身份,這并不稀奇。美國西點軍校還被譽為是超越哈佛商學院的“商業人才搖籃”呢。
有些人說,美國這種姿態只是大選年的“神經抽搐癥”,過去就好了。恐怕不這么簡單。因為從戰略上說,在信息和能源這些關鍵的優勢產業上,美國絕不會允許“后來者”真正超越。
以華為公司為例,它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網絡設備生產商。在競爭壓力下,老牌企業被迫抱團取暖:阿爾卡特收購了朗訊,諾基亞和西門子合并了雙方的電信基礎設施業務,摩托羅拉則將無線網絡業務賣給了諾基亞。法國電信一位高管常說,如今華為的技術已經和歐洲競爭對手不相上下了。
華為和中興領銜的“中國軍團”,正在逼近美國市場這個“最后的堡壘”。在美國大選年所散發出的濃烈的保護主義氣息,只是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必然表現。
有些人比較樂觀,他們認為,這正好顯示了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力在增強。在局部看來,這也許是對的。但從全局看,則不盡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