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剝雞蛋到打螺絲,從做爆米花到協助養老康復,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(WAIC)上,機器人的干活場景似乎已經滲透至了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然而在熱鬧之下,第一財經記者也在現場觀察到,不同廠商展現出的干活場景略有不同。部分機器人只在有限的區域活動,部分的機器人則“杜絕”人機互動,還有部分機器人的操作則聚焦在了簡單的抓、拿、放上。
當“能動手”成為標配,哪些是真正指向市場剛需、具備商業化價值的“真干活”?又有哪些只是包裝成場景的“偽需求”?機器人行業正處在從舞臺演示走向真實落地的關鍵過渡期,概念與實用、能力與需求之間的距離,正在被重新審視。
誰是真干活,誰干“偽需求”
WAIC第二天,世博展覽館一樓的技能大舞臺依舊火熱。剝雞蛋、制作飲料、搞維修等動作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。
“各家機器人都在落地,都在干活。”擎朗智能的新產品XMAN-F1也在技能大舞臺中展現自己的爆米花制作技能,并根據顧客需求調制各類冰鎮飲料,包括雪碧、可樂、是否加冰等多種選擇。擎朗智能CEO李通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,根據主辦方的要求,能夠進入“C位”展區的機器人必須會干活,“準備階段,里面的演示內容調整和訓練了一波又一波,留下來的都是能夠干活的”。
李通回憶,去年WAIC中的機器人企業展位數量有十幾家左右。第一財經記者在現場看到,今年WAIC中的企業數量超過了六十家。
在本屆WAIC現場,不少機器人企業紛紛亮出“干活”能力。不過,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,有的機器人干活場景相對“封閉”,展商嚴格劃分了機器人的活動范圍。有的則挑戰更復雜的開放場景。但面對眼花繚亂的功能演示,哪些是真正指向落地應用的“干活”,哪些則仍停留在表演層面?擎朗智能創始人兼CEO李通對此直言:“比去年已經好太多了,還是需要給點時間。”
“開放場景是機器人商業化一個必然的要求。”李通說,這背后隱藏著巨大的技術挑戰。周圍環境的任何變化都可能打斷其工作流程——不僅是行人和物體的干擾,甚至是場內的大喇叭聲也會干擾其傳感器。李通回憶,在此前的實踐場景中,一個機器人走到大喇叭前就不動了。“后來發現,這個機器人裝的是超聲波傳感器,喇叭釋放了高頻噪聲,可能干擾了傳感器的識別,頻率超出人聲范圍,導致機器人誤判環境、停了下來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在具身智能的探索路上,不少企業并沒有把人形機器人當成“唯一解”。智元機器人、擎朗智能等企業均有服務機器人產品。李通認為,“崗位化”是服務機器人走向規模化應用的關鍵路徑,每一個崗位都應具有相對清晰、單一的功能邊界,而非讓一個機器人“又干這個、又干那個”。
相比高難度的通用抓取任務,擎朗更傾向于在已有的專用崗位中積累場景數據,在真實使用中不斷訓練優化。他強調:“我們希望一邊在用,一邊在收集數據,通過這種方式推動具身智能持續進化。”
比起人形機器人,四足機器人在WAIC的表現展現出了明確的“崗位化”特點。在云深處展臺,記者看到了現場模擬了電力巡檢場景,絕影X30四足機器人化身高效巡檢員。第一財經記者在現場看到了X30正在識別指針儀表、數字與狀態儀表、紅外溫度、指示燈等巡檢目標。為模擬真實工業環境的續航需求,展區還配備了充電樁設備,絕影X30在自主判斷電量后,能夠自行前往充電。據現場工作人員透露,在浙江的某應用案例當中,云深處四足機器人已實現平均1000+小時的無故障工作。
新品重倉工業場景
盡管場景不易,但在WAIC這場“機器人總動員”中,具身智能產業確實展現出了正從概念期邁入落地期的趨勢。
收拾家務、打螺絲、做爆米花......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,相比于以往更像“舞臺表演者”的機器人,近期登場的多款新品已悄然轉向具體應用場景。
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,WAIC期間,企業公布的機器人新品的應用場景已覆蓋工業制造、商業服務、康養與家庭陪伴等多個領域。
盡管規模化落地尚需時日,但從表演到工作、生活的轉向,打開了機器人融入千行百業的想象空間。
工業場景成為了新品“重倉區”,10款新品中,有4款主要聚焦工業制造、巡檢等需求場景。
7月25日,颯智智能發布四臂具身智能機器人。據該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張建政透露,這款人形機器人共擁有52個自由度,增加了頭部、髖關節、膝關節、踝關節4個自由度。四臂能夠360°圓環形作業,主要應用于工業智能化制造場景。
除了人形機器人本體之外,零部件也有新品在本次WAIC中發布。在藍點觸控的展臺交互區,三臺集成其核心產品“六維力傳感器”的機器人正在執行精細作業:機械臂通過六維力傳感器進行波浪板精細打磨、理療按摩、拖動示教的應用場景演示。戴盟發布的多維高分辨率高頻率視觸覺傳感器DM-Tac W,每平方厘米覆蓋4萬個感知單元,能夠給予機器人觸覺感知。
“機器人在現代工業中的社會角色發生了改變,逐漸開始擁有自主決策能力。”張建政告訴第一財經記者,未來的無人工廠中,機器人將能自主完成物件搬運、協同插線等任務,實現更靈活高效的柔性化生產,“改進傳統工業標準化程度低、良品率低的痛點。”
“工廠是機器人第一步”,智元機器人研究院執行院長、智元具身智能事業部總裁姚卯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通過智能創造和交互,未來機器人能夠進入更多場景。
“機器人的下一步是零售服務業,最終在若干年后走進家庭。”姚卯青直言。從工業場景延伸至服務業場景,再逐步滲透至家庭場景,這正是當前機器人新品應用場景的主要發展趨勢。
場景化延伸趨勢下,機器人與“人”的實際需求更為貼合,技術落地成為可能。對接工業生產、服務業交互、家庭陪伴等場景的需求后,商業化路徑也隨之變得逐漸清晰。
廣告
“肯定是有一些同質化的,但是我覺得這個市場足夠大,蛋糕也很大,大家都有機會。”新品頻發的當下,談及競爭態勢,姚卯青坦言,行業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。智元機器人也在“智啟具身論壇”發布了行業首個真正面向真實世界雙臂機器人的世界模型開源平臺“Genie Envisioner”(以下簡稱GE)。據姚卯青介紹,該平臺融合了預測、控制、評測三大核心能力,為機器人從“看見”到“行動”提供了端到端、一體化的解決方案。
在工業場景之外,第一財經記者觀察發現,已有多個新品瞄準服務業和康養場景,而這些場景對機器人的親和力、服務力要求也較高。
在傅利葉展臺,記者看到了主打交互陪伴的新品RG-3,該機器人主要針對導診咨詢、上肢康復、認知訓練、運動功能重建以及遠程康復等場景。傲鯊首款消費級外骨骼機器人則突破醫療康復的傳統邊界,拓展至生活運動領域。矩陣超智新一代人形機器人MATRIX-1則通過大腦、小腦、肢體協同,完成抓取、抓握、捏取、擰取、旋轉、遞物等不同動作,在美食餐飲場景中規劃餐桌撤臺任務、執行動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