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正從概念走向實踐深水區,在智能制造、工業互聯網的推進過程中,網絡基礎設施與工業場景的適配瓶頸,成為眾多企業轉型路上的關鍵阻礙。信息通信技術專家張凱,扎根工業信息化一線,精準把握行業需求,主持完成科研課題《5G網絡在工業行業數字化應用場景探討》。他將5G網絡特性與工業實際需求深度結合,以研究成果厘清5G賦能工業轉型的路徑,為行業破解技術難題、提升轉型效率提供支撐,推動5G從基礎設施升級為工業生產力。
在跟進工業企業數字化建設時,張凱發現兩大核心痛點。其一,大數據、人工智能普及背景下,工業設備與傳感器產生海量數據,傳統網絡在傳輸速率和處理效率上難以支撐,這一現狀直接制約生產效率提升。其二,智能制造、廠區自動駕駛等場景對實時性要求嚴苛,而傳統網絡存在時延短板,這種短板可能引發生產安全風險或造成流程中斷。針對這兩點,他在課題中聚焦5G的高速率與低時延特性,明確其解決價值。5G更高的傳輸速率能夠支撐大規模數據實時流轉,讓設備運行、質檢、能耗等數據快速傳遞,為企業智能調度與決策提供及時依據。更低的傳輸時延和端到端時延,則可實現設備間毫秒級指令傳輸與數據反饋,確保智能生產線機械臂精準銜接、廠區自動駕駛信號即時交互,從數據傳輸與實時響應層面掃清轉型障礙。
張凱在課題中還直指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的關鍵問題。部分企業僅注重技術部署,卻忽視與現有生產流程、數據體系的適配,最終導致技術無法發揮實效。他據此梳理出融合要點,強調需從業務需求出發,做好技術選型、數據接口統一與流程適配,避免技術堆砌。例如在數據管理環節,通過5G實現數據實時采集與標準化處理之后,還需要與企業ERP、MES系統打通,讓數據真正服務于生產決策。這一研究為企業提供了清晰的融合路徑,幫助5G技術切實融入生產核心環節,而非停留在表面應用。
針對工業場景中設備連接與區域覆蓋的難題,課題也給出針對性答案。張凱分析發現,傳統網絡在設備連接數量和穩定性上存在局限,這種局限會導致自動化生產線上傳感器、控制器無法無縫通信,進而影響生產節奏。同時,部分企業廠區位于偏遠區域或復雜地形,傳統網絡難以提供穩定服務,容易造成生產環節的數字化銜接中斷。他在研究中指出,5G支持設備連接數量顯著增加,能夠讓各類工業設備形成有機整體,實現數據共享與協同作業。同時,憑借先進技術與設備配置,5G可覆蓋更廣泛區域,即便在偏遠或復雜地形,也能保障通信質量,確保工業生產全環節接入數字化體系,為工業互聯網的廣泛部署奠定基礎。
此外,課題還探討5G與邊緣計算的結合應用,進一步拓展5G的賦能能力。張凱提出,邊緣計算可在網絡邊緣完成數據處理與分析,這種處理模式能降低傳輸延遲、提升處理效率,與5G特性形成互補。二者結合能夠滿足工業生產高效準確的運營需求,而網絡切片與邊緣計算的融合,還可針對不同場景提供定制化服務。例如在高精度加工場景中,通過網絡切片分配專屬資源,結合邊緣計算實現生產數據實時處理與精準管控,讓5G從傳輸通道升級為支撐精準生產、智能決策的核心工具。
從捕捉工業數字化轉型中的網絡痛點,到通過課題研究構建系統性解決方案,張凱始終將技術研究與行業需求緊密銜接,所有研究工作均圍繞工業企業的實際需求展開。他的成果,不僅是對5G技術在工業領域應用的理論梳理,更是一套可落地、可參考的實踐指南,能夠幫助企業明確5G應用方向、規避潛在風險、提升轉型效率。在5G加速融入工業領域的當下,張凱以扎實的研究成果為工業數字化轉型注入強勁技術動能,也為信息通信技術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生動范例。未來,隨著5G技術在工業領域的進一步滲透,他的研究成果將持續為行業發展提供支持,推動更多工業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穩步前行。